恭喜吉林大學趙騫獲國家專利權
買專利賣專利找龍圖騰,真高效! 查專利查商標用IPTOP,全免費!專利年費監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龍圖騰網恭喜吉林大學申請的專利一種高靈敏度導電水凝膠低溫3D打印裝置及制備方法獲國家發明授權專利權,本發明授權專利權由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授權公告號為:CN116039073B 。
龍圖騰網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在2025-04-15發布的發明授權授權公告中獲悉:該發明授權的專利申請號/專利號為:202310005162.3,技術領域涉及:B29C64/106;該發明授權一種高靈敏度導電水凝膠低溫3D打印裝置及制備方法是由趙騫;常艷嬌;周艢;吳晗;劉暢;趙怡婷;王倩;劉佳欣;周藝萍;楊斯棋設計研發完成,并于2023-01-04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的專利申請。
本一種高靈敏度導電水凝膠低溫3D打印裝置及制備方法在說明書摘要公布了: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高靈敏度導電水凝膠低溫3D打印裝置,由并聯軸傳動機構、液壓擠料機構、低溫控制裝置及電控裝置四部分組成。并聯軸傳動機構實現低溫3D打印裝置噴頭的精密移動,液壓擠料機構實現導電水凝膠反應液的可控擠出,低溫控制裝置實現0℃至?20℃的低溫3D打印環境,電控裝置實現低溫3D打印裝置各組成部分協調運行。四部分相互配合,利用待3D打印材料的低溫流變特性構建各型三維結構。本發明同時公開了一種高靈敏度導電水凝膠的低溫3D打印制備方法,在不改變導電水凝膠基體原有材料配比的前提下,通過自行設計的3D打印路徑,實現導電水凝膠高強度、多樣化復雜結構并建立高靈敏度電傳感功能結構基礎。
本發明授權一種高靈敏度導電水凝膠低溫3D打印裝置及制備方法在權利要求書中公布了:1.一種高靈敏度導電水凝膠低溫3D打印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使用的打印裝置由并聯軸傳動機構、液壓擠料機構、低溫控制裝置及電控裝置四部分組成,液壓擠料機構、低溫控制裝置及電控裝置均固定在并聯軸傳動機構之上;所述并聯軸傳動機構包括不銹鋼光軸、滑車、步進電機、魚眼桿、魚眼桿端關節軸承、魚眼效應器吊臺、同步帶輪、同步帶、鋁合金型材;并聯軸傳動機構整體呈三棱柱結構,三個獨立的滑車安裝于垂直的不銹鋼光軸上并與魚眼桿連接,魚眼桿經關節軸承與魚眼效應器吊臺連接;滑車經同步帶與步進電機連接;魚眼效應器吊臺用于放置儲料管;所述液壓擠料機構包括步進電機、同步輪、魯爾接頭、硅膠管、注射器、噴頭、絲桿、絲桿座、絲桿支撐、不銹鋼光軸、不銹鋼光軸座、不銹鋼光軸導軌、滑塊、法蘭盤軸承及聚乳酸樹脂推板、底板、側板、頂板;推板經法蘭盤軸承與絲桿連接,兩個滑塊經不銹鋼光軸與推板連接;絲桿經1:3減速傳動同步輪-同步帶系統與步進電機連接;含水注射器活塞芯桿與推板接觸,含水注射器針筒經魯爾接頭、硅膠管與另一個空的注射器針筒連接,空注射器活塞芯桿至于儲料管內;所述低溫控制裝置包含循環水系統、低溫系統主控板、溫度傳感器、冷卻板、冷卻風扇、鋁板、支撐板;半導體冷卻板置于鋁板之下并與循環水系統連接,在溫度傳感器與低溫系統主控板控制下實現0℃至-20℃低溫環境,冷卻風扇實現環境溫度均一性;所述電控裝置主要包含3D打印機主控板、限位開關,主要實現并聯軸傳動機構與液壓擠料機構之間協同運行,實現待打印水凝膠反應液三維結構;制備方法依次包括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水凝膠反應液配制”,第二階段為“低溫3D打印機調試”,第三階段為“導電水凝膠基體低溫3D打印”,第四階段為“低溫3D打印水凝膠基體導電化”;所述“水凝膠反應液配制”階段,是通過確定材料種類、配比、合成方法配制出多種聚乙烯醇基水凝膠反應液用于低溫3D打印操作;所述“低溫3D打印機調試”階段,是調節噴頭與鋁板間高度,導入G代碼后空運行低溫3D打印裝置,測試整機運行穩定性;所述“導電水凝膠基體低溫3D打印”階段,是將儲料管安裝于低溫3D打印機之上,完成聚乙烯醇基導電水凝膠低溫3D打印,通過凍融循環與溶劑置換獲得導電水凝膠基體;所述“低溫3D打印水凝膠基體導電化”階段,是將低溫3D打印聚乙烯醇基水凝膠通過原位還原銀工藝,在基體表面制備出連續致密的銀單質納米顆粒層,獲得低溫3D打印導電水凝膠,建立其高靈敏度電傳感功能基礎;本方案所用材料為:聚乙烯醇PVA、木質素磺酸鈉LS、羧甲基纖維素鈉CMC、二甲基亞砜DMSO、硝酸銀AgNO3、K30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抗壞血酸VC、去離子水DI,其中,聚乙烯醇作基體,木質素磺酸鈉、羧甲基纖維素鈉作增強相,二甲基亞砜作木質素磺酸鈉、羧甲基纖維素鈉的分散劑,硝酸銀作被還原劑,K30聚乙烯吡咯烷酮作溶液分散劑,抗壞血酸作還原劑,去離子水作溶劑。
如需購買、轉讓、實施、許可或投資類似專利技術,可聯系本專利的申請人或專利權人吉林大學,其通訊地址為:130012 吉林省長春市前進大街2699號;或者聯系龍圖騰網官方客服,聯系龍圖騰網可撥打電話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龍圖騰網”。
1、本報告根據公開、合法渠道獲得相關數據和信息,力求客觀、公正,但并不保證數據的最終完整性和準確性。
2、報告中的分析和結論僅反映本公司于發布本報告當日的職業理解,僅供參考使用,不能作為本公司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依據或者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