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張春成獲國家專利權
買專利賣專利找龍圖騰,真高效! 查專利查商標用IPTOP,全免費!專利年費監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龍圖騰網恭喜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申請的專利一種預測電力需求的方法獲國家發明授權專利權,本發明授權專利權由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授權公告號為:CN112686419B 。
龍圖騰網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在2025-05-09發布的發明授權授權公告中獲悉:該發明授權的專利申請號/專利號為:201910994780.9,技術領域涉及:G06Q10/04;該發明授權一種預測電力需求的方法是由張春成;單葆國;譚顯東;劉青;張莉莉;張成龍;吳姍姍;吳鵬;薛萬磊;趙昕;李晨輝設計研發完成,并于2019-10-18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的專利申請。
本一種預測電力需求的方法在說明書摘要公布了: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適應中長期電力需求預測方法,其包括:S1:獲取開展研究必需的經濟、電力歷史數據,其中經濟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電力數據來源于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S2:基于獲取的GDP歷史數據,利用改進的solow增長模型對GDP總量進行預測;S3:根據獲取的GDP和電力消費量歷史數據,計算單位GDP電耗歷史值,并通過指數平滑法對未來單位GDP電耗值進行預測;S4:根據GDP和單位GDP電耗預測結果,對未來電力消費總量進行預測;S5:根據電力歷史數據計算歷史分部門電力消費結構,利用趨勢外推法計算未來分部門電力消費結構,最后根據已預測獲得的電力消費總量對分部門電力消費量進行預測。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能夠預測我國中長期電力需求增長趨勢,為中長期電力發展及規劃提供參考。
本發明授權一種預測電力需求的方法在權利要求書中公布了:1.一種預測電力需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S1,獲取用于電力的經濟、電力相關的GDP歷史數據;S2,基于獲取的GDP歷史數據,確定電力需求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利用改進的solow增長模型預測GDP總量;S2:基于獲取的GDP歷史數據,確定宏觀經濟的影響,利用改進的solow增長模型對GDP總量進行預測,具體步驟如下:S2-1:根據GDPY、實際資本存量K、就業人口L數據,按下式計算全要素生產率變化; 其中,ΔAA為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率,ΔYY指的是GDP增長率,ΔKK指實際資本存量變化率,ΔLL指就業人口變化率,α、β為常數項;S2-2:根據生育率、死亡率變化,構建如下式所示的人口增長預測模型,實現人口總量預測及就業人口數量的預測; 其中,x為年齡段,即0~99歲分為20個年齡段;Qt+1表示第t+1年的總人口數量,P1ti表示第t年i歲女性人口數量,Bx為x年齡段的女性的生育率,D1ti表示第t年i歲女性人口的死亡率,P2ti表示第t年i歲男性人口的數量,D2ti表示第t年i歲男性人口的死亡率;假設就業率不變,即可計算就業人口數量; 其中,qt為就業人口數量,Qt為人口總數,為就業率;S2-3:根據歷史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率,以美國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情況為參考值,選擇變化率基準水平,利用solow增長模型對未來的GDP增長預測Yt、Yt+1按下式計算;Yt′=At′+α*Kt′+β*Lt′Yt+1=Yt*Yt′其中,Yt′、At′、Kt′、Lt′分別為第t年GDP、全要素生產率、資本存量、勞動人口的增長,Yt+1為第t+1年的GDP;S3,根據獲取的GDP和電力消費量歷史數據,計算單位GDP電耗歷史值,并通過指數平滑法預測未來本單位的GDP電耗值;S3:根據獲取的GDP和電力消費量歷史數據,計算本單位GDP電耗歷史值,并通過指數平滑法預測未來本單位的GDP電耗值:S3-1:根據獲取的GDP和電力消費量歷史數據,按下式計算計算本單位的GDP電耗歷史值U; 其中,U為單位GDP電耗歷史值,E為電力消費總量,Y為GDP;S3-2:通過指數平滑法對未來單位GDP電耗值進行預測;Ut′=σ*Ut-1*1-σ*U′it-1*ρ其中,Ut′為利用一次指數平滑法對第t年的單位GDP電耗的預測值,Ut-1為第t-1年的單位GDP電耗值,σ為平滑常數0<σ<1,根據歷史樣本數量確定,ρ為調整系數;S4,根據GDP和本單位的GDP電耗預測結果,預測未來電力消費總量;S5,根據電力歷史數據計算歷史分部門電力消費結構,利用趨勢外推法計算未來分部門電力消費結構,最后根據已預測獲得的電力消費總量對分部門電力消費量進行預測。
如需購買、轉讓、實施、許可或投資類似專利技術,可聯系本專利的申請人或專利權人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其通訊地址為:102209 北京市昌平區未來科技城濱河大道18號A棟三、四層;或者聯系龍圖騰網官方客服,聯系龍圖騰網可撥打電話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龍圖騰網”。
1、本報告根據公開、合法渠道獲得相關數據和信息,力求客觀、公正,但并不保證數據的最終完整性和準確性。
2、報告中的分析和結論僅反映本公司于發布本報告當日的職業理解,僅供參考使用,不能作為本公司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依據或者憑證。